2022.12.15 Thursday

最近又看到幾次拿宮崎勤當成「無法分辨創作與現實的人終會犯下兇行」範例的討論,覺得似乎是可以整理一些與此觀點有關的資料,當然這不是,也無法作為創作是否會對現實造成影響的佐證,只是單就宮崎勤的案例來說,相關觀點的詮釋確實受到了媒體與言傳的影響,直到 2017 年富士電視台放映的「衝擊獨家 SP 30 年前的真相~東京琦玉連續幼女綁架殺人犯~宮崎勤的真實聲音~」才有了比較完整且公正的報導節目。


先講結論,宮崎勤是個動漫迷嗎?以現在常見的標準來說,或許可以說,是,他收藏超過 6000 卷的錄影帶裡,大致上可分為驚悚片、動畫、特攝、電視劇與偶像類,但超過 9 成以上都是所謂一般興趣的內容,難以與事件連結,且他曾參加過錄影帶交換社團,故難以證明他是否真的都看過或熟悉手邊擁有的收藏內容,而且實際上有一定數量都是未錄製的空錄影帶,並非全是有條理地統整的 6000 卷收藏內容;他曾在 1986 年 23 歲時製作 500 本同人誌,但因其態度與言行招惹夥伴不悅,僅只出版一冊便無下文;1989 年事件發生後也曾在 Comiket 35 展出自製的漫畫「マンモスコング・月光仮面」,據說只售出了 6 本,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青睞。因此會比較像是平常(可能)有在收看相關節目,但並沒有到非常深入或狂熱的程度,或者說,他更像是個「囤積錄影帶的狂熱者」。

媒體編輯與評論家大塚英志曾於審判時出庭如此證言:

他對於錄影帶的收藏不是狂熱者性質的,而只是為了湊數。像是把摔角節目、動畫、廣告、刑警電視劇都錄在同一卷錄影帶裡,以收藏家來說實在太不合律。

 

6000 卷上下的錄影帶裡,與性相關或帶有殘虐性內容的只有不到 1%。

那麼,是動漫興趣推動了他的兇行嗎?實際上還是他自幼患疾的「兩側先天性橈骨尺骨癒合症」,使其始終無法融入人際關係,以及家人始終不將此當一回事,而造成的影響可能更大,在宮崎得知父親因為事件壓力而自死後,他還說出:「真暢快。他就像把我當成別人家的或撿來的,毫不負責地養育,才會這樣遭到報應。」,他並不是什麼受到作品感化而做出衝動行為的異常者,而只是個性格扭曲、膽小、器量狹小的惡人,文首提到的節目更在最後以「最可怕的往往是普通的人」作結。

順帶一提,中文版的維基百科有簡短提到他的成績優異,但實際上在小學時是約莫 150 人中的第 30 名,僅有上了中學後曾在約 230 人中的第 20 名,到了高中之後已經落到 56 人班級裡的第 40 名,真要說是並非全然如此。以及也有提到「父親對他管教嚴厲」,死刑判決書的量刑理由裡也有這樣寫著:

被告人擁有與生俱來的雙手障礙,並因為缺乏雙親妥當的處置,自幼時便獨自苦惱,並因為祖父母或雙親的不和而沒能得到情緒上的照護,且在身為長男的溺愛下缺乏適切的紀律地成長,才導致其人格扭曲的形成。

單就無限迴廊的記事,幼時父親曾以野口英世的故事鼓勵他,但並沒有明確提及青春期時的家庭教育情況,從其 23 歲時,父親想讓宮崎繼承家業而擴展副店,更讓宮崎接連與同業者的女兒相親,母親還買了台 NISSAN 的 Langley 作為慶祝願意繼承家業的鼓勵來看,是很難說「管教嚴厲」符合真實情況,但其鑑定人出庭時曾經證言過:「對於生長於缺乏對話的家庭的宮崎而言,只有肯照顧宮崎的祖父是唯一能依靠的存在。」


然後是過去媒體與言傳的詮釋,首先最具代表性的,可說是記者在 Comiket 會場說出「這裡有 10 萬個宮崎勤」的說法,但相較此說法的流傳程度,雖然也有相關書籍或文章提及,卻一直沒有實際言及的影像片段,目前看來比較合理的解釋是,當時的報導內容「嫌疑人勤也曾參加過去年的 Comiket,宮崎勤曾經處在這 10 萬人之中」多次轉傳後才變成此種說法。


但當時也的確出現了許多藉此攻擊相關興趣的報導,甚至為此而更動現場擺設,讀賣週刊的編輯部曾在部落格刊載過這樣一篇文章:

(略)
我想還有很多人記得被錄影帶淹沒的宮崎勤的房間畫面。
其實在事件之後,第一個進到那房間的人是我。
(略)
大家可能都會以為那些錄影帶是成人影片,或是什麼羅莉塔之類的東西吧。
其實不是。
雖然當時趕緊先拍下了錄影帶的標題,
但大多都是《男どアホウ甲子園》或《大飯桶》之類的,非常普通的動畫。
裡頭也有些驚悚畫面的錄影帶,但只是極少一部分。
房間角落還有一疊數十本雜誌的書山。
當然也確認了裡頭是些什麼雜誌。
大多都是《GORO》、《經院》。
對一個 20 多歲的男性而言,算是非常普通。
裡面有一本叫「年輕太太的新鮮內褲」的漫畫。
就有個民間電視台的攝影員工把它拿了出來,放在書堆的最上面進行攝影。
才使得那堆雜誌山,以至那些錄影帶都看起來像是那種東西,而營造出這種印象。
當然就他犯下的罪過來說,會有這種誤解也是沒辦法,但畢竟這和事實還是有所出入。

朝日新聞報導 雜誌記事
▲試圖與動漫興趣加上連結的報導,於事件後接連出現

而起自中森明夫的文章造就對於御宅族的偏見,到此事件之後各種煽動性的報導,以及如宅八郎這種刻板印象人物所加劇的 90 年代歧視問題,這裡就不再多談,但建議閱讀甚至包含中文出版內容時,也可以思考裡頭是否也具有太過武斷的敘述,或具煽動性的內容,例如同樣是中文版維基百科事件頁面上寫的「日本動漫畫產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」,實際上是剛好遇到所謂「寒冬時代」(或者更精確點講,是「動畫宅的寒冬時期」),作品路線、投資方式等等都處在轉形期(例:EVA 並不是第一部採用「製作委員會模式」的作品),但也沒有出現什麼「毀滅性的打擊」,甚至以其提到讓日本人重新審視經濟價值的《新世紀福音戰士》,就最後一話播出時的收視率也能看出還是《海螺小姐》、《櫻桃小丸子》或《七龍珠 GT》這類面向孩童的作品佔優。

EVA 26 話收視率比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