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.06.03 Saturday

維基病

前陣子看了 TWNIC 的 2022 年台灣網路報告,至今台灣最大宗的社群網站還是 Facebook,就想到有一部份的台灣人社群媒體使用習慣很奇妙,在 Facebook 上用很吸晴的標題殺人式短文當標題,在 Twitter 上花錢發長文,以及共通的是會抱怨被平台的流量和演算法綁架,就覺得雖然所謂 Web1.0 的 Wiki 不能解決這兩點背後實際的問題 ── 曝光內容時需要的觸及,卻能解決「長文」一直以來的毛病 ── 過了曝光期後就永不見天日,成為墓場裡眾多的死文之一

因為 Facebook 的搜尋功能無異於不存在,即使有針對粉絲專頁或社團另外提供,也得特地移動到該頁面按下另一個按鍵,而不是直接使用主頁面上方的搜尋欄,呱吉前陣子在館長的直播上曾說:「相關的議題我過去都有發過文,你們可以直接去搜尋」(大意),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,最直覺的不外乎是先用 Google 或 Bing 之類的搜尋引擎,在這一步就已經有絕大部分的 Facebook 文章不會出現在搜尋索引裡,雖然呱吉的例子應該會因為流量足夠還是搜得到,但其他比較小眾、更不受直覺消費青睞的內容就會如此,況且 Facebook 不像 YouTube 時不時會推播 2、3 年前的影片給你

(這點也同樣發生在 Google 除了 Blogger 和協作平台之外的相關工具上,包含但不限於 Google Docs 和 Google 表單,雖然有發佈功能在 SEO 上好一點,但也不到成為第一選項的程度,除了有明確目的,例如協作、限定發表範圍之外,包含編輯、閱讀或搬運等等體驗上真的不如 HackMD 優秀)

現在的 Wiki 基本上都有全文搜尋功能,以及互相連結、內容架構分類,能夠藉此串起其他內容,並且有條理地呈現,例如ゲームカタログ@Wiki 的首頁直接提供了幾個常用頁面的連結,左邊則有各種詳細分類方便點擊,想直接找有興趣的遊戲時,Google 自然不用多說,也能從右上角的搜尋欄找到內容

雖然部落格也能做到這點,像是類似的 Tag 或 Category 功能,但還是比較偏重單篇的內容,也同樣有舊文章不容易被看到的問題,Wiki 則是基於整體主題的文脈,在沒有重大變革的情況下,文章不論新舊都必然會有曝光度,還能在有必要時討論如何翻修內容,這也是 Wiki 最強大的特點──能夠多人協作,如果希望保持作者原始內容,也能使用附屬區域進行討論,不過有時也會成為問題點,例如被利益人刻意刪減、搗亂者破壞內容,但也有歷史頁面或權限功能可以盡量對應

但 Wiki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專屬文法的學習門檻,雖然也有提供圖形界面能夠操作,在修改時還是要對文法意義有個大概理解,這對內容產出是致命的,在活用工具之前就會先被工具勸退;利益也是問題之一:Wiki 基本上是利於他人而非自己,就多人協作的點來說,勞動成果也會偏向歸於整個 Wiki,而非單個作者,企業提供的 Wiki 內插的廣告一般也是供於平台營運,而非創作獎勵,不像部落格或 Facebook 可以建立個人品牌獲取利益

所以即使已經可稱得上是古老的工具,能夠解決現今許多問題,卻難以成為選擇之一,而這一連串的想法,可說正是「維基病」的體現